死守昆阳,也不过是为了保宛城。王邑等人完全是舍本逐末,因小失大。" 朱棣深深叹道:“唯光武是个清醒之辈啊,知道守昆阳的真实战略意图,是为了牵制新莽军。王邑认为攻不下城很丢脸,昆阳城那群人也只想着逃命,若不是王邑等人逼得紧想屠城,不等光武突围搬来救兵,他们已尽数降了。" 【当他带着千余前锋,抵达昆阳城东4-5里地。王寻以为只是骚扰,就派了几千人和刘秀PK。被 刘秀一马当先,斩杀数十首级,此举极大鼓舞了众人士气。 诸将士议论道:“刘小将军你平常看着胆怯,今大敌当前很勇啊,真稀奇。”从这个议论也能看出,刘秀此时威望平平,得以身作则建立威信。】 朱元璋笑道:“他人运动战,目的便是为了调动、分割你之兵力,好形成局部兵力优势。这王寻等人倒好,不必别人来诱,自己先逐个来送。还送得如此妥帖,只带了几千个人。" 朱允炆却默默在想: 若他是错,那我这一把将所有的人都带上的,是对的吗? 唉! 也许,在打仗厉害的人面前,你带的人多,是错;带的人少,也是错。你做什么,都是错。 【总之,遭遇战刘秀方打嬴了,他看军心可用,组织3000敢死队又从城东迂回到城西,对王寻指挥部发起打击。 王寻等人轻敌——也或许是觉得对方很菜,我想独占功劳,指派1W人迎战,其余人按兵不动。 结果就是被刘秀收割,当场阵斩副帅王寻。而后续部队,竟然因为之前下达的原地待命作战指令没有前去相救。 后来就是,昆阳城里的人冲出来和刘秀前后夹击,(城里还有八、九千人)突然,大召唤术上限——狂风骤雨,噼里啪啦。 下雨引发河水暴涨,洪水溺死了一堆新莽军,主帅王邑趁乱逃命。】 朱允炆突然说:“我觉得,这光武的运气,也是挺好的。一般人下雨,也下不到发洪水的程度吧?" 朱棣却道:“是洪水吗?也许是因为,当时仓促逃亡的人被赶到了河里,如此才溺死的吧。别忘了之前说靖难,朝廷的军队也是这样被溺死了许多。" />朱允炆:"……" 可以举个别的例子吗? 傅友德也道:“若按照5万人来算,先丢了几千,又被吃掉1万,只剩下3万余,刘秀3千兵马并城里八、九千人,也有12000多人包夹。兵力劣势已经没有那么明显了,完全不需要这狂风骤雨助阵。" 李景隆忽然说:"这王邑、王寻,不会也有个雅号,诸如那‘新莽战神’、 ‘光武卧底’吧?"他心中,产生了淡淡的,似乎找到了组织的快乐。 【嘛,实话说,没有后续这些乱七八糟的运气,前面副帅都被嘎了,新莽军的士气已经遭到了重大影响,而且1W脱节的溃军往回逃,是可以立刻冲散近在咫尺本来正常列阵的本阵军队。(可参考卡尔卡河之战) 所以,在王寻战死的时候,昆阳之战的胜利就已经埋下了。 UP这里详细讲述昆阳之战,重点是……Judy啊,秀儿他那处境往前冲是以身作则,不得不冲,你需要这种搏命打法建立威信吗? 嗯,大概还是需要的吧(。)】 "怎么能这么说呢?我的手下可是很认真的在和我一起靖难清君侧的!绝不会出现什么,只要我不冲锋,他们就有可能逃跑投降的事情。 我们是为了同一个梦想聚集在一起的! 我们的信念,就如同我们对父皇的怀念那般坚定!"朱棣义正词严,每次都不忘为自己的手下添光加彩。 虽然理论上来说,应该是手下替他添光加彩,但是也许,朱棣就是这么一个不走寻常路的大帝吧。 朱元璋牙疼:"行了,差不多得了。" 【朱棣布置完后,就整兵以待,要和德州人打架了,双方站位如下。 燕军/√(东北) 77德州(西南) 双方从早上辰时(7-9点)打到未时(13-15点),干了整整6小时,朱棣连续冲杀德州兵阵。德州兵马先后4次,顽强的后退整理阵型合拢,没有溃散。 嗯,这里好像没有再描写第一天的“火车”了,也许是何福、盛庸等人认为效果不佳,已经被克制,不再使用。 但是人数上,德州兵马还是比燕军占优的,所以靠着步兵的密集阵营, 他们暂时没输。大家打啊打,实在打不动了,停下来休息一下。 然后坚强的爬起来再打,互射弓箭。——笑,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