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都市言情>路仁传> 第一百三十二章 马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三十二章 马具(1 / 2)

等大家都喝上了一口清亮酸爽的酸梅汤后,脸上都露出了轻松惬意的神色,都靠在椅背上舒气。  “趁着没事,我给你们讲些关于马具的来源吧,权当作畅饮小憩的小故事。”  站起身来,杨安走到了前方,看见我们又正襟危坐,不得失笑一声,道:“现在不是上课,大家都放松些,若是不想听,也可以做自己的事,我不会介意的。”  闻言大家又垮下背来,明显变得放松了。  张长乐是个特别喜欢故事的人,连我这个在李叔旁耳濡目染的人也比不上。  因此他主动催道:“杨教谕快讲,我最喜欢听故事了,这些王教谕都不给我们讲呢。”  坐在一旁的我赶紧把椅子往旁边挪了挪,现在极其不想让人觉得我们两认识。  一句话就得罪两位教谕,也是厉害。对面前的杨教谕出言催促不说,还敢编排不在场的王教谕,估计在场的人里,就他有勇气这么干了。  放下碗,但杨安反而解释道:“王兄他啊,喜欢实干,不太喜欢纸上谈兵,说太多不如自己去做。”  “上次还是云先生特意嘱咐他,要给你们解释清楚各个东西是干嘛。毕竟大家第一次接触,什么还不懂,光看和动手是不够的。”  讲到这里,即便是杨教谕也流露出一些无奈,却叹服道:“你们别看马的分类品种,马具由来演变这些王兄不讲,其实他比我要清楚许多。”  他愣了一下,随后摇摇头,压了压手,笑道:“怎么说着说着话题跑偏,大家的表情也变得严肃正经了。都放松些,现在仅仅是闲聊。”  “不说其他的了,讲讲马具各个部位的事。”再次喝下一碗酸梅汤,杨安带着轻松的表情,缓缓开口,“首先是马辔,他几乎是伴随着人们征服马匹后就一起出现的器具。”  “传说北戎人的第一任单于,也就是他们的部族首领,呼伦耶尔。看见在草原上奔跑的矫健戎马后,再看着自己部族只靠人力牛羊,行进之慢,便萌生了收服戎马的想法。”  “可还未被驯化的戎马天生狂野,对人的警惕和攻击性很高,一见到有人靠近,便会主动攻击或者立即逃走。这让呼伦耶尔和他的手下屡次碰壁,针对戎马设下的陷阱也无法奏效。”  “于是他想到一个办法,他们北戎天生是射箭的好手,可又不能真的拿箭将马射死,便在箭矢后面系上绳索射出去,试图把马套住。”  “虽然前面失败了很多次,可终于有一次呼伦耶尔将绳索成功套在了马的脖子上,将其抓到。那野马还想挣脱,于是他命人把它按住,自己又将绳索在马头上胡乱缠了几圈后,让手下松开,表示要亲手征服它。”  “结局自然是成功了,呼伦耶尔双手拽着绳索,骑马在草原上驰骋奔腾。这匹被他收服的野马取名为特格尔,意为上天赐予之物。”  “于是部族里的人纷纷效仿他们单于的方法,捕捉了上百匹戎马,而绳子套在马头上控制马的做法也逐渐成为习惯,并慢慢演变成了如今的样子。”  我听得津津有味,张长乐也是一脸惊叹的模样,说道:“没想到简单的几个套圈背后还有这样的故事。”  其他人也在小声互相议论着,有位同窗突然问道:“杨教谕,书上说还有个叫马鞭的东西,似乎我们这里没有。”  “马鞭有是有的,只是目前你们还用不上。”杨安点点头,接过张长乐盛来的酸梅汤,“马鞭也是北戎所创,他们发现马儿屁股受打产生惊吓后能跑得更快,于是便加了截鞭子。”  “只是马受惊后跑得很快,你们现在的技艺还无法掌控,所以也就没有配马鞭。”  他听完后恍然大悟,我也是微微点头。  张长乐喝完碗里的汤水,追问道:“杨教谕,那马鞍和马镫呢,又是怎么来的?”  见他吃完,我便起身为其加了一碗,而后也是望向杨安,等待下一个故事。  “呵呵,这两个马具,倒是可以放在一起说说。马鞍的雏形也是在北方出现的,最初只是一块用羊毛制成的绒毯,作用仅仅是让股间好受些。”  “我们中原驯服马的历史也不比北戎短多少,但最初作为骑行很少,大多是拉车载物,在大军之中也是组成庞大的车阵,并未有骑马作战。”  “后来占据中原北方,也就是现在燕云十六山的燕国常年受到来自北戎的侵扰,而后者已经是马上作战的好手了,速度快,出其不意,侵袭了一方又可以迅速撤走。”  “再加上他们在骑术上天赋异禀,而戎马又是作战军马的佼佼者,山林地形也适合骑马作战,大型战车不好发挥,燕国一时难以招架,逐年失守六座山林。”  “眼看这样下去迟早所有土地都要被北戎蚕食殆尽,刚刚即位的武灵王勇于背离传统,决定习胡服,练骑射,放弃以往的战车,改用骑马作战。”  “其中遇到的阻力今天不细讲,你们学习《战国策》时自然会读到。总之最后武灵王成功推行胡服骑射,练出了一只骠骑军队。”  “但我族不是北戎,并没有高超的马术,所以在只有软垫,而双脚没有任何着落点的马背上,根本无法做到像北戎那般射箭且百发百中。发挥不出实力的同时,还会导致自身跌落,被敌人或马蹄所杀伤。”  “于是一代名相李陵提议在马背上装只凳子,马腹两侧再置两个脚踏,好让两脚有脚踏实地之感,也方便士兵借力。”  “武灵王对此大为赞同,找来全国最优秀的工匠和铁匠,按照李陵的提议,共同商讨出合适的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