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其他类型>两晋南北朝> 第78章 巾帼唯此一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8章 巾帼唯此一人(1 / 2)

朝廷改造之后,冯太后开始治国。重点做了三件大事,加上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洛阳,史称“太和改制”。这是一场全面汉化推进,从拓跋家族内迁就开始汉化,几代人都没干成,到冯太后手里,干成了。

第一件事是推行工资制度,这事北魏内迁之后就应该做,可惜一直没做成。由于不发工资,官员也不敢约束太紧,等于给腐败放水,导致这些年官逼民反,起义不断。幸亏规模都不大,要不然,北魏会不会散伙都难说。

冯太后知道北魏的病症,大手一挥,开始给官员发工资。当差有俸禄,是件好事,可没几个人开心。因为,只有清官高兴,无论哪个朝代,清官都是少数。

自古贪官总比清官多,为了遏制贪官,法律做了改进,重点针对贪官。并且专门派工作组下乡抓硕鼠,以保障法律的效力和覆盖。

工资制度有个最大的好处,不贪肯定饿不死,贪了很可能会死。所以,这套制度推行以后,贪官少了,贪污数量也少了,效果明显。

第二件事是推行“均田制”,跟刘裕的“义熙土断”有些类似,都是由政府统一分发土地,然后收租。但细节上比义熙土断更先进,义熙土断按户籍统计,以家为单位,均田制按人头统计。

无论哪种统计,都有人躲避,倒不是这些人懒,不爱劳动,而是因为税收太重。除了税收,还有各种杂役和劳役,还得服兵役,花木兰就是例子,这些花样加起来,谁受得了。

所以,好多人宁愿去富人家当奴隶,也不愿上国家的花名册。对待这些人,刘裕的办法就是杀,无论是躲避还是包庇,查出来就砍头。

可查是笨办法,效率不高,还累人。冯太后就比刘裕高明,换个玩法,这种粗活,让基层组织去干。按这思路,又在基层搭了个平台,就是第三件事。

第三件事是推行“三长制”。这个制度跟商鞅的“郡县制”比较类似,但比郡县制更温柔,没那么狠。

商鞅玩的是法家,推行制度太苛刻。当年推行郡县制,连自己都能框进去,想住店,店家都不敢收留,后来落个车裂的下场。

冯太后冰雪聪明,这种作茧自缚的事,人家也不会干。所以,推行三长制,根本不需要“立木取信”之类的样板,轻风细雨就把事给办了。

“三长制”内容:五户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基层干部监督基层群众,流民没地躲,逮着就给你划户口,分土地。大户也不敢藏黑户,举报了就查,查完就重罚。

“三长制”既实用,又进步,是个不错的制度。可惜,这是专门配给“均田制”的。“均田制”破坏以后,“三长制”也就跟着消失了。

做完三件事,冯太后也伤了元气,一场大病,就再没缓过来。公元490年,冯太后病逝,24岁的拓跋宏哭的稀里哗啦,几天都没吃饭。

这眼泪并不是给别人看,而是发自肺腑。拓跋宏从第一声哭泣开始,就被冯太后宠着,二十几年就没离开过冯太后,依赖惯了。突然依赖没了,不恐慌才怪。

只是,拓跋宏还不知道,自己已经不需要依赖,早就成了一条飞龙,就差给机会去飞。这功劳得归冯太后,教学能力古今罕有。从这点看,史上几个女强人,也就孝庄太后能跟冯太后比。

当然,冯太后也有过一丝恶念,想干掉拓跋宏。但这事不能全怪冯太后,心里有结,搁谁都不好解。为了政治斗争,冯太后害死了拓跋宏的老爸老妈,拓跋宏又冰雪聪明,长大了来个反斗争怎么办?

幸亏出了个李冲,一通道理顺服冯太后,改用以德服人,悉心培养拓跋宏,用慈爱消除怨恨。冯太后一念成佛,李冲居功甚伟。

李冲家族是陇西望族,曾祖父李暠大有来头,自称是飞将军李广的十六世孙。虽然有脸上贴金的嫌疑,但人家却是大唐李家确认的先祖。

李冲从小就没爹,被大哥扶养长大,长相、品行、爱好都跟谢安有几分相似。不爱玩俗套,喜欢郊游,高洁寡欲,光明磊落。但李冲不拒绝做官,到了年龄就开始给拓跋弘打工。

由于表现优秀,李冲职位不断提升,很快就升进皇宫,引起了冯太后的关注。首先是长相太帅气,再一打听:汉族,人品好,有能耐。完全符合冯太后选人标准,刚失去李弈,老天就送个李冲,冯太后没事就偷着乐。

等收拾完拓跋弘,冯太后就公开给了李冲一个兼职。李冲不负品行,既保住了小皇帝拓跋宏,又提出了“三长制”建议,公私都表现出色。

等到冯太后谢幕,拓跋宏正式登场,收拾了好几个老臣,唯独重用李冲。因为拓跋宏要干件大事,李冲是最佳帮手,而且用着顺手。

拓跋宏要做的大事就是迁都,从平城迁到洛阳。平城就是山西大同,挨着蒙古,出城门就是大草原,不适合汉化改制。就像在中国学英语一样,费老大劲,没啥效果。出校门就是汉语环境,想跟去英美学习的人比,明显难为人。

但冯太后眼光超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