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都市言情>人在东京,绝世猛龙也怕柴刀> 302 尤莉亚.埃菲莫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302 尤莉亚.埃菲莫娃(2 / 4)

?”

“抱歉!发生了非常严重的事情!刚才接到情报部电话,苏毛方面出现了非常严重的不确定性?”

“苏毛?”

“是的。”约翰.温伯格点点头,示意秘书将会议室的投影设备打开:“原油在今天失去了控制在疯狂攀升,也因此,苏毛左派势力可能会成为不确定性。”

“难道不是公司或者其他财团推高的油价?”

“不是。除了科威特方面,今天主要是受到了曰本方面的影响,有个家伙和住友财团签了一笔大宗原油协议,每日高达一千桶石油的超级赌注。”

自从冷战开始。

东西方阵营形成经济和意识壁垒,随着柏林墙的建立,华约国和西方国家,就将整个地球分割成了阴阳两半。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

苏毛都处于绝对的劣势,不得不拉拢周边国家来对抗西方。

直到60~70世纪年代,苏毛迎来了其经济状态的最佳时期——西伯利亚发现了巨大的油气田,第三巴库”正式诞生。

1973年石油危机期间,国际石油价格翻了好几番。

当时苏毛政府每次投资西伯利亚油田1卢布,3~4年之内就可以获得30~40卢布的利润。

在这种高回报的刺激下,苏毛的石油开采量一次又一次地增加:1960年,苏联的石油产量为一点四七九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4.4%;1

1980年整个苏毛的年总产量是六点零三二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9.5%。

随着石油价格的上涨和石油产量的增加,苏联在很短的时间内积累了大量财富。

在这个时期。

有一部电影叫做《机组成员》,它反映了苏毛80年代的生活条件:当时,对于毛子来说,他们最时尚的生活方式基本上是通过购买外国日用品——曰本高科技的录音机和电视机、西欧的衣服和香烟。

为了维持人民的这种“高质量生活”,苏联石油出口在开采量中的比例正在增加:1970年为25.8%、1980年为27.7%、1987年为29.1%。

这种“大家都很高兴”的局面向人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油价会一直上涨,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会稳定下来。

这等于告诉人们,美好的一天永远不会过去。

既然资源出口可以获得巨大的利益,那为什么还要种田,搞其他行业呢?

于是苏毛得了一种病——荷兰病。

这个时期,苏毛产业朝着重化学工业调整,有着取之不尽的石油,钢铁、汽车、电子和航空航天等其他重工业取得了巨大进步。

但同时,轻工业被放弃,至于土地,那更是可有可无。

面朝黑土背朝天难么辛苦,反正有钱可以买粮食,干嘛要种地呢!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一个四面围剿的战略铺开。

第一个战略就是反向石油冲击战略。

1985年,里根政府与沙特阿拉伯达成协议。

协议之前,沙特石油产量一直维持在日产不足200万桶水平,协议后,日产量迅速飙升至900万桶。

而科威特也是美国盟友之一,无视欧佩克的配额限制,自行增产,日产能迅速提高到了800万桶/日。

与此同时,美国自身的石油生产能力迅速得到了刺激。

1970年美国石油产量是300万桶,里根上台后,产量也是与日俱增,到了现在,美国的石油产量已经增加到800万桶。

跟着就是广场协议展开。

一直以来,曰本在太平洋的战略地位,靠着廉价日元吃饱喝足,特别是毛子人人都爱曰本的丰田和索尼,东芝和佳能。

相机,录音机,汽车,电视机。

成为必需品。

失去了轻工业市场,日元升值,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系,又和毛子相邻,卢布立马就承受了巨大的汇率压力。

而另一方面,大量石油注入国际市场,国际油价就一直在下跌,对已经完全依赖石油出口的苏毛来说打击太重了。

仅仅一夜,苏联就亏了100亿美元。

更糟糕的是以每桶石油的价格下降1美元计算,仅仅莫斯科石油公司每年收入都会减少5~10亿美元。

而在国际市场上,天然气和石油的价格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石油价格的急剧下跌也使天然气价格开始下跌,苏毛在天然气出口方面损失了数十亿美元。

但美国方面的第二个杀招还是广场协议。

日德经济实力强大,能够承接当下美国已经濒临崩溃的经济,如此一来,美国就可以量化宽松来放水刺激经济,同时也削弱苏毛持有外汇的购买力。

三分之二的外汇收入来自石油,这些外汇主要用于进口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食品。

忽然收入断流腰斩,外汇购买力大幅度贬值,立刻就造成了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