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其他类型>神苍阁> 第39章 习俗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9章 习俗(1 / 2)

马车里,话语不断。

“腊月二十三。

灶神,世间俗称“灶王爷”,祭灶,旧历到来的信号,人称“过小年”。

童谣传:“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人们会为贴在厨房的灶王爷、灶王奶奶供上糖瓜,借此希望把他们的嘴粘住,免得上天去瞎汇报。

随后,把灶王爷、灶王奶奶一并烧掉,送灶神上天。”

四皇子看向车外不断来往的百姓,继续讲解道。

“俗语说“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豆腐,本身就是取代肉类不错的选择,在过去,贫苦的人们总盼着在新年里吃上一顿好的。它介于肉与蔬菜两者之间,可制作不同菜式,而取代肉类,当然了,“做豆腐”也具有象征性意义。

民间谚语:“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意思就是说,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

所谓的杀猪,自然是自己养的猪;而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去集市购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里,按民间传统腊月二十六炖大肉,才能吃到肉,故此便称为“年肉”。

到了腊月二十七,春节的脚步越来越接近,我们仿佛听见除夕夜的敲响声。

家家户户,大街上全都热闹起来,在昨天吃过了美味的炖大肉后,今天要做的一件重要之事就是“宰鸡”,在民谣中“腊月二十七,宰年鸡”,便是指这意思。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

年节民俗中,在这天把腊月二十八已发好的白面蒸成馒头,有谚语说法是谁家馒头蒸得大、蒸得好,在新的一年里,谁家就会蒸蒸日上,讨得个好彩头。家家户户还要蒸枣糕、年糕、豆包,在豆包上则点上红点或用“八角”(大料)印上红印,有些家里喜欢把豆包做成刺状(用绿豆做眼,再用剪刀把豆包上剪成刺状),如此做为寓意着“招财进宝”。

都城的年夜饭,主要是吃饺子。

包饺子须有肉、有菜,取自“有财”的谐音。剁馅的话全家轮流剁,边剁,边说“剁小人”。

年三十,除夕之夜,有些地方还有守岁的习俗,就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大家聚在一起慢慢地吃,边畅谈边品尝美酒,直至深夜。在午夜十二点钟声响起之时,大家便会一起欢呼,吃饺子,喜迎新年的第一天。

大年初一,拜年。

都城的庙会也会在这一天开始。

按惯例的习俗,正月初一这天,女婿要先看岳父岳母,但到了现在一般是在初二的时候,女儿女婿才回娘家拜年。人们对拜年非常重视,接待的人家要先准备食盒,里面放着各式各样的干果,称之为“吉利果”。不论,来多少拨儿人拜年,食盒里一定要满,以表对客人的尊重和祝福。

都城的风景有很多。

览水景、古迹,划船,可去颐和园;看中轴线,就去景山公园登高远望;想做个好汉,便去八达岭长城,俗话说得好,不到长城非好汉;欣赏红叶,则去香山;了解藏教知识文化,就可去雍和宫;想吃牛羊肉,则是在地道的牛街,那里绝对会让你吃出美味,比较出名的,则还有东来顺乞讨肉,也会让你一饱口福。

都城的风俗不少,但最让人值得一提的,便是其面貌。

四合院作为都城人民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其中蕴含着深刻文化内涵。

始于元代正式建都为禁幽城,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禁幽城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共同出现。

明清以来,四合院虽历经沧桑,但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已经形成,并不断改造完善,更适合居住要求,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四合院形式。

四合院之所以那么有名,还在于它的构成具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拥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四合院民居具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则是一个中心庭院。

都城远不是其他城池所能比的。”

四皇子滔滔不绝的说道。

“如此说来,都城当真令人所向往。”

林翰不着痕迹的夸道。

“那是当然,都城的确无城可及。”

四皇子毫不知谦虚的道。

林翰浅笑一下,没有回话。

马车靠边转弯进入一条街道。

随便客栈。

沄轩早已醒来,吃过早点便出了客栈,朝着街巷里走去。

约莫走了两刻钟,来到红嫣客栈,便直接朝着里面走去。

“这位公子,请问是打尖还是住店呢?”

小二见有客人来,快步迎上,笑着说道。

“有事情找你们掌柜的,还请告知一番。”

沄轩从怀中拿出一千的银票,悄无声息的塞到了小二的衣袖里。

“哎呦,公子请稍等片刻,小的马上去请示掌柜的。”

小二向衣袖里面瞟了一眼,兴奋的道。

沄轩见小二赶忙去告知掌柜的,便在最近的一张桌台处坐下喝茶,安静等待。

过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