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日子,双贵和韩固城就被“春财迷”拽的如同陀螺一般转,天天的进山打猎,采药。
好在小春每天各种火锅,烧烤,水煮肉片之类美食诱惑着他们,哈哈,所以大家都干劲十足。
过了正月十五,镇上的学堂开始考试。说是镇上的学堂,实际上是丰县办的官学。
丰县官学是由官府出资所办,再加上每年乡绅们的捐助,这里的学生只要考上的,基本不用交多少学费。
当然啦,对于农民家庭来说,供养一个书生依然是花费巨大的,因为书本笔墨纸砚这些都不便宜。
再加上很多学生家里住的远,每天来回的交通,也是一笔支出。
如果在附近租住房子,也是很麻烦,同样也是一笔支出。
所以,大多数农民家庭就是让孩子在村里的小学堂识点字,不做睁眼瞎也就算了。
女孩子们受教育的普及度就更低了。
县里的官学是不分男女的,这个朝代的男女大妨并不严重。
女人虽然不能够参加科举考试,为官作宰,但是出门谋生,做点小生意等等的并不少见。
只是穷人很少有把教育资源投放到女儿身上的。
而富家小姐们大多数在家里请了女先生,教导一些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和县里办的学堂所教授内容又有所不同。
所以这样下来县里的官学就很少有女学生了。
这一天,老初家吃过早饭,初熊穿戴一新,背好书兜。
初大柱送他去县里考试。
还专门雇了王把式的马车,刘氏笑靥如花,初老头和初老太望着大孙子,也满脸的光彩。
杨氏也是开了窍,好听的话反正不要钱,只管往外倒就是了。
官学的考试是一天的时间,上午老师出题,学生们答卷。
下午张榜公布笔试通过的学生。再由先生进行面试,全部通过就是官学的学生了!
初熊在全家殷切的眼光下,和初大柱坐上马车,往镇上驶去。
小春没理会这些,径自往陈仲家去了。
推开大门,院子里多了一匹高头骏马,屋里传来人们的说笑声。
咦,家里来客人了吗?平时有请陈爷爷去看病的人,也是急匆匆来,急匆匆去。
上门来看病的人一般也是愁眉苦脸,哪有这样高声说笑的。
屋内的人也听见了小春进来的声音,挑开门帘往外瞧。
“呀,是双喜叔!”小春惊喜道。“你怎么去了这么长时间才回来?”
双喜回京城韩家去报信,这一去一回几百里地,可有些时日了。
“春丫头,这才没过多久呢,你可是长漂亮了。”双喜笑道。
“这次我路上多费了些时日,训练了几只信鸽,方便少爷和京城消息往来。”
小春瞅见了地上笼子里放着的几只鸽子,“咕咕咕咕”地叫着。
这次回京城,双喜向韩家大小姐详细诉说了这边发生的事情。
韩大小姐韩倾城琢磨了一番后,回了弟弟一封信。
韩固城读了信,向大家转述了信上能公开的信息。
第一,安抚了韩固城不要着急,失忆只是暂时的。
第二,既然机缘巧合,现在成了一个普通的农家小子,那就安心住在这里。(这样反而有利于躲避一些麻烦,这一点韩固城没有告诉大家)。
小春挺高兴。
私下里,双喜双贵兄弟俩也和少爷商量了一下。
双贵继续陪在少爷身边,继续上山。
双喜随时往来于京城,因为双喜已经成家,有妻有子,他和妻子都是韩家的家生子,后来成亲,现在双喜家的管着韩家宅子里的琐碎事宜。
还有韩家京城也有店铺,庄子,虽说有掌柜的,庄主照应,但是主家也要不时的需要人巡视。
韩大小姐事物繁多,几人商议,干脆就让双喜一年里,有多半年待在京城算了。
韩大小姐也派了一队人马保护韩家少爷,只是不方便放在明处,要是来了这初家庄,反而更招人眼。
韩固城考虑了一下,“干脆就安置在镇子上吧。”
这个组合的大家庭聚在一起,中午热热闹闹的吃了一顿火锅,算是过个晚年吧!
下午小春回到家,初大柱和初熊已经丧眉耷拉眼的回来了。
呵呵,小春暗自嗤笑,这就是初老太天天嚷着要考状元的大孙子呢,连笔试都没有通过啊!
初熊回屋就躺下了,初老太咒骂着县学堂的先生们都是有眼无珠的,竟然看不出她孙子的学问,“呸,那些个蠢才!”
初小春差点笑出声,谁是蠢才那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吗!
初虎也在咋呼着,“哥哥明明是背书最好的,李秀才天天夸奖哥哥呢!”
刘氏叨叨咕咕,“会不会是咱没有投上门子,没钱送礼,才没收我儿的呢?”
初大柱训斥:“莫要混说,学堂里的先生也是你能编排的?传出去,初熊初虎以后还怎么去读书?”
杨氏继续吹捧,“大嫂别着急,我侄儿满肚子的学问呢,这次不过就是~就是有些许的不顺罢了!下次再考必能考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