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其他类型>三界丽妖行> 92 虞滕两家误摔宝盏,紫貂寻茶巧遇二龙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92 虞滕两家误摔宝盏,紫貂寻茶巧遇二龙(2 / 3)

其爱戴,为其建庙立祀直至今日。

而虞氏商队来到歙州,先到外祖家拜会亲长,并说贩茶之事,许以重赂,却绝口不提盐路。只因少阳自小便随母亲留在鸣鹤少来歙州,故不能尽信族亲。而歙州自南朝时茶业始兴,到唐朝已成全国重要产地。至文宗时,歙州的茶业商贸,早已是“浮梁歙州,万国来求”之盛景,亦有白居易诗中提到“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作注脚,因此如今歙州茶已成为不少王公贵族重金难求的抢手货。而虞少阳到此便是要以上品歙州茶作为打开四方商路,结交各地豪族的利器。歙州董氏见有利可图,又知虞氏家底丰厚,自然乐于牵线搭桥,让少阳立武兄弟二人搭上其他四姓。在从少阳处得知鸣鹤虞氏能通海路,北上南下拓展贸易之后,其他四姓自然也知其中利润之厚,于是歙州五姓便隐隐露出结盟之意。虞少阳亦暗中试探五姓户主对盐路生意的看法,见其并不排斥,心中便有计划。其后百年,徽州盐商在经过重文抑商的两宋时期,最后在明代迅速兴起,借助淮浙盐场之利几乎称霸全国盐业贸易。百年徽商由此而兴,而盐也成为徽商四大产业之首,与典木茶并论。

歙州五姓既与虞氏结盟,便各自派出亲信跟随少阳左右,既做帮手又做耳目。还令人另带厚礼前往鸣鹤,与虞氏家主虞秋里共商盟约事宜。少阳立武兄弟在歙州顺风顺水,又有左右溜须拍马,十分风光。因而带商队前往婺州时,一路颇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之感,却不想正是这一时骄狂,才与婺州滕氏闹出纷争。

这婺州滕姓始于玄宗开元年间国子监司业滕令琮,其后传至户部尚书滕珦,至此东阳滕姓声名大著,成为大唐江南一带的名门望族。太和二年(828年)时,滕珦时年七十五岁,乞休致仕,文宗诏赐新第白沙溪口。待滕珦迁至白沙后,带领乡民治理三十六堰颇有功绩。此后滕氏连续十余世为朝廷尚书、侍郎、御史等显赫官员,有“一父十子齐登科,十世尚书传忠廉”的美誉,白居易亦有诗赞道“东阳门外数滕家”,而后世与范仲淹一起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滕子京亦是其中杰出代表。

就在灵川到达东阳太白山会见女医胡愔的第三天,虞氏商队亦悄然来到婺州城内。少阳此来婺州一为拜见娘舅董钦,二来专为婺州窑的瓷器珍品。这婺州窑始烧于汉末三国,成熟于东西两晋南北朝,鼎盛于唐宋,终于元明。所产瓷器以青瓷为主,兼烧黑褐、花釉、乳浊釉瓷和彩绘瓷等产品,所产瓷器多为民用,也有珍品进贡皇家,尤其以出产茶器著称,多为达官名流珍藏。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中便将婺州产青瓷碗评为天下第三,位列探花。虞少阳既出自鸣鹤虞氏,自然知道好茶配良器的道理,故而一来婺州便与立武两人暗访各大窑厂,访求珍品,以备将来之用。

而此时滕氏阁老滕珦已是八十六岁耋耄高龄,即将油尽灯枯。门下有好事者,知道滕阁老平生两大嗜好,一为品茶,二为火骽,于是四处以重金寻觅珍品茶器以图阁老一笑,借此攀附滕氏。正可谓积善余庆之家,亦有螟蠹不肖,滕氏家训虽严,也有旁枝末节不受管束。一时间家奴恶仆在窑厂横冲直撞强买强卖。而虞少阳所带虞氏商队恰在此时也来婺州寻找珍品好瓷,散出人手在婺州六百多处窑厂仔细访查。其中有几路人马,为首的是歙州五姓混入的亲信,原本在歙州跋扈惯了,与滕氏家丁一言不合便冲突起来,几有打死打伤惊动官府。正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待到虞少阳得知下属来报,才知半日之间,事情已闹得不好收拾。

此时婺州滕氏一族,为首乃是滕阁老长子滕遂其下三子皆登进士第;次子滕迈其下十子,擢进士第者五,登科者二,乡贡进士一,散官二;三子滕邈,其下二子,长子为官,次子守业不仕。一门十五子人才济济。如今和虞氏闹上公堂,自然州府要多加维护一些。而为首闹事者,是歙州五姓之人,官府亦不便太过为难。两相权衡,案牍交到刺史李忠敏手上。那李忠敏原为京中给事中,素以刚直不阿闻名,只因权宦仇士良上表求其给子封官,被李忠敏批驳,称宦官哪来的儿子,一时弄的仇士良面红耳赤恼羞成怒,之后不久便将李忠敏赶出京城,贬到婺州担任刺史。

此刻刺史李忠敏连夜上堂,待详细看完案卷,只觉虞、滕两家各有责任,若细究起来,只怕两家都脱不了干系。如今只看这虞、滕两家和歙州五姓愿不愿大事化小,将此事善加解决,也免两州七姓为此事纷争不止,将来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正待静观其变,有门下来报,说滕氏虞氏分别来访,已在偏房安置。李忠敏略一思索便让滕氏来见,来访的正是滕迈长子滕绰,滕阁老二房长孙,少时举明经三礼中第,曾为楚州盐城令,只因不满官场黑暗,如今赋闲在家。今日得知家中有事,遂受家主委派亲自出面解决。李忠敏虽知案情详细,却也不想偏袒哪方,故而话不多言,只听滕绰来意。滕绰饱读诗书,又深谙为官之道,更知豪族世家之间冤家宜解不宜结之理,所以表明来意,只望州官妥善处理,却不分辨谁对谁错。

李忠敏听出滕氏话中之意,既不想将事情闹大,也不愿任谁欺负,于是点头,答应定会秉公行事,然后让其先回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