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其他类型>金军围城,重生宋钦宗> 第586章 交通大基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86章 交通大基建?(1 / 2)

这么快就有人推荐康王了,这是赵宁没有想到的。

看来权力场的利益争夺者们,就像海里的鲨鱼,稍微闻到一点点血腥味,就会疯狂涌过来。

让赵构来任职安南都护府大都护这个想法,其实赵宁是有的。

对于大宋朝制度的调整,也一直是赵宁这段时间在思考的诸多问题之一。

这时,王怀吉又在门口说道:“陛下,今年的科举状元张九成在大庆殿外恭候。”

赵宁合上书,说道:“朕这就过去。”

赵宁到了大庆殿后,宣张九成进殿。

“学生参见陛下,吾皇万岁。”

“免礼。”

“谢陛下。”

张九成到这里来,当然是有原因的。

张九成是今年的科举状元,此时此刻东京城最风云的人物。

不知道有多少大佬想要拉拢他。

但他还不满足,他提出要做制科考试。

所谓的制科考试就是大科、特科,是古代选举非常之才的考试。

在北宋,秘阁试六论是制科考试的关键环节,也是最难的一个环节,通过了,就可以见到皇帝,参加御试。

所谓的秘阁试六论出题范围极广,包括了九经、兼经、正史,以及武经七书。

大宋朝的武经七书是《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经典。

显然,张九成通过了秘阁试六论,进入了最后环节。

在正史上,两宋三百多年的御试只有二十二次,入等者不超过四十余人,入三等者只有四人。

当年,苏轼参加了两次制科考试,均入三等,足见苏轼之才。

很多人认为的苏轼是文学家和吃货,但是在当时的宋人眼里,苏轼可是正儿八经的宰相之才,大宋朝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人物。

至于有些人说苏轼是低情商,那可能是历史圈里最大的笑话了。

“久闻卿年少时追随杨时求学,才识过人。”

“学生只是比常人多了几分刻苦,谈不上才识过人。”

赵宁也不吝惜赞扬,他说道:“能到这里来,说明你的确有过人才识,能有你这样的人才,朕心甚慰。”

其实张九成这个人,赵鼎多次跟他提及过,确实是一个能做事、敢做事的人才。

赵宁和赵鼎在用人方面从来秉承着一个原则:敢做事!

官场是个权力体系极其复杂的地方,它又有着一个巨大的惯性思维: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以至于在执行层面的许多事情很难落地。

而世界上绝大多数人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思考问题,那些相互攀比“这个问题我早就想到了”的人,基本上没一个能成事的。

说它一万遍,不如干她一遍!

而张九成就是那种敢做事的人。

赵宁也不再含糊,直接出题,他说道:“对于宋金关系,你如何看?”

张九成没想到赵官家出的题目,竟然是如此言简意赅。

与过去那些文绉绉、故作高深的题目不同,这个题目听起来,仿佛十分简单。

换做一般人,可能立刻就有了答案,例如:宋金关系缓和,双方贸易正常往来,就像过去的宋辽关系一样。

又或者会说:那是金国的阴谋,他们在麻痹我们。

但显然赵官家要的不是这么简单的两个判断。

张九成说道:“对于宋金关系,臣认为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状态。”

“哦?”赵宁愣了一下,兴趣来了,他说道,“你细细说来。”

“宣和年间,我朝武功废弛,但富有四海,金国虎狼,焉有不南下之理?然则经历数年交战,金国也颇有损失,你来我往,才有了现在的和平,但金国只在做短暂的休整,很快必然还会有一场恶战。”

“你说此话依据何在?”

“学生翻看了这些年官报中金兵的伤亡,数场大战下来,根本没有伤及金国根本,金国灭辽太快,内部管制不稳,这短暂的和平,只是金国中场休息罢了。”

赵宁心中对张九成的回答很满意。

真正的人才,你既要能判断事务的结果,但也要给出合理的解释。

但是赵宁并未表现出来,他说道:“那大宋该如何应对?”

“我朝有两大敌人,一为金人,二为西夏,金人下一次南下,西夏必发兵,此点毋庸置疑,若此局面,我大宋危矣。”

“是以,大宋与金交战,必先灭西夏。”

“现在局势对我大宋有利,朝廷开辟辽东军镇,拉长战线,吴晋卿收复太原,取得了收复河东失地的优势条件,若收河东,断西夏与金国之联,朝廷可灭夏,灭夏则斩金贼右臂。”

赵宁依然神色平静,他说道:“你说收复河东,又说灭夏,如何收复,又如何灭?打仗非儿戏,不能空口无凭。”

张九成说道:“学生窃以为,战争在于后勤,后勤再与转运,转运再与官道和吏治。”

“如何解释你说的官道和吏治?”

“官道决定了粮食、兵器运输,吏治决定运输人员多寡,两者关乎前线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