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其他类型>天地任我行之二> 第413章:倭国和日本(继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13章:倭国和日本(继续)(1 / 2)

上回讲到此时空的明朝在全面進攻日本前,派间谍入日本列岛搜集情报,包括日本更名史也不放过。

在另一时空,一说起倭国日本,后世各国的人们绝大多数都会对其有一种喜恨交加的感情,尤其是曾经自诩为“天朝上邦”的中国人更是如此?原因何在?答曰:“中日两国乃‘历史宿敌’,天生不能并存于世!”

一方面,在中国近代百余年的屈辱史中,日本是侵略中国次数最多、犯下罪行最多的一个邻国,自“甲午海战”开始,中国就在日本帝国的蹂躏下长达半个世纪,所以说,不管是在物质、肉体还是在精神上,日本都对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的苦难经历烙下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也让中国人谈及“日本军国主义”而色变;

另一方面,在当时,日本人通过“明治维新”后,相对中国人来说,确实拥有较高文化素质、出色的经商才能。但日本作为一个地理上的小国,却在世界上取得如此不凡的成就,又让中国人赞叹和羡慕不已!

喜恨之余,不少中国人不禁会问:“日本人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民族呢?”其实,在异时空的“二战”后期,美、日交战后,为了了解对手进而彻底击败日本,美国政府着手组建了一批专家,对日本人的民族性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所撰写的一本书——《菊与刀》。

在书中,鲁思•本尼迪克这么评价日本人:“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美其名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些评价说明了日本人的民族性格乃是各种极端思想的杂合体!日本人如此矛盾的性格,让外界人看来很难理解。但是,只要我们了解日本的历史及其国情,或许就不觉得日本民族性格为何会如此奇怪了。

日本人复杂的的性格,源于其生活环境,因为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而且自然灾害频发。在这种条件下生活的日本人,自然而然就有一种强烈危机感,这种危机感贯穿日本的整个历史,促使日本人产生了自己必须侵略他国并获取他国物资来为我所用以求生存与延续的意识,符合“黑暗森林法则”原理。

早在日本的“战国时代”,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之后,并在日本国力稍盛的时候,便开始规划先吞并朝鲜,后进攻中国,再称霸世界的计策。当时,中国明朝的“宁波”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之地,是进攻目标。

当时,中国正处于大明王朝统治后期,虽然国力远不及明初期强盛,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会怕日本?试想一下,一个刚刚结束内部分裂的弹丸岛国,竟然转眼便策划着侵占泱泱大国,这是何等的野心?

虽说日本的那次远征朝鲜,被中国明朝打得一败涂地,但日本人在危机感下滋生的的侵略思维却一直没变。只要有机会、有实力,他们便会积极扩张,以图再取。到了近代,东亚地区由于日本率先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国力领先于中朝,结果造成朝鲜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祸事。

日本人的性格还决定了其文化性质,因为在历史上,日本一直是中国的学生,从战国至秦末,从中国移民到日本的民众就有数万众,尤其是“徐福渡海求仙”,而这些人很大一部分成为传承中国文化的“使者”。

到了西元3世纪末,朝鲜半岛上的小国百济博士王仁把中国的儒家典籍《论语》十卷和《千字文》一卷传至日本。后来到了西元5世纪,日本皇室、贵族、甚至包括各地“大名”等大小封建领主,已能够较好地运用汉字书写了。不得不说,日文中“平假名”、“片假名”、“和化汉字”的出现,都是中国文化长期滋润所致。

“倭王”继体天皇7年(西元513年),建立五经(易、礼、诗、书、春秋)“博士交待制度”,要求百济定期向日本派遣谙熟儒家典籍的“汉学家”,以后又增加医博士、历博士、天文、地理和阴阳五行等各方面的专门人才。这就是古代日本开始盗版中国文化的开始,而真正大规模盗版传统中华文化,则始于唐朝。

到“倭王”圣德太子时代(西元593年——西元621年),“倭国”直接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全面摄取中国隋唐两朝的文明制度,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大化改新”以后,日本进一步大力汲取中国文化。

自西元630年到西元894年间,日本向唐朝派遣了十几次遣唐使船,随行的就有许多留学生、求法僧和美艳女子。前二者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后者试图勾引中国男人中身材高大者为其配种。

当时,在吸收了中国的儒家和佛家理论的基础上,日本的本土也逐渐形成了一种特色的“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在其形成后影响巨大,成为后来日本人在价值与道德方面的基本准则,这便是“武士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